石漠化特色作物生态高效发展模式构建与推广

  作者: 草业研究中心党支部   来源: 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日期: 2022-10-13   点击:        打印  ] 我要分享

“我与品资所”暨“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读书征文一等奖

石漠化特色作物生态高效发展模式构建与推广

——溶解通往二十大之栓,铺就万户幸福路

草业研究中心党支部  董荣书

 

   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石漠化区域的生态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目前,我国岩溶面积45.2万km2,其中石漠化面积12.00万km2,并以每年2.38%的速度增加。据统计,我国喀斯特面积 45.2 万 km2,其中石漠化面积12.0 万 km2,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等 8 省(区),其中滇桂黔地区最为严重。石漠化严重制约滇桂黔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危及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已成为西南地区最为严重的区域性生态问题。是石漠化区域生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

国之所需,民之所望,应为科技发展所向,为了人民、科研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3家省级农科院,成立热区石漠化山地绿色高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针对上述问题,以滇桂黔石漠化区域为重点,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和生态循环农业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已形成了一个比较成功的石漠化系统治理模式,即在保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探索出具有经济效益的热带作物产业与特色农林产业高效循环绿色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长效可持续增长效应,该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农民也已接受,以贵州兴义、广西罗城、云南保山为核心,向更多石漠化地区辐射,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致富之路。推动石漠化区域乡村振兴,为十九大迈向二十大清除了阻碍之栓。

组织相关科研团队走遍贵州省32个热区县(市),深入调查了解该石漠化区域农业生产作物种植品种和模式,并对不同模式开展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分析现有模式的优缺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指导制定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统筹布局贵州省石漠化区域特色作物产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治理提供智力支撑。依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坚持因地制宜,按照“上管收入,中管石头,下管生态”3个层次配置作物,构建起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区域生态发展模式。在重度石漠化区域实施“果树-牧草”、中度石漠化区域“果树-牧草-畜禽”、轻度石漠化区域“果树-经济作物”、潜在石漠化区域的“经济作物(牧草)-畜-沼-肥”生态发展模式。持续派出产业发展急需的专家团队,选派科技人员挂职当地政府科技副职,建立了当地团队和异地团队相结合的协同创新队伍,构建起涵盖品种培育、高效栽培、绿色防控、畜禽养殖、生态循环等多领域专家队伍,针对石漠化区域土层稀薄、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较低、生物修复技术缺乏、资源利用率低、支撑产业发展良种不足等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科技支撑石漠化生态治理。以创新联盟为依托,形成“政府+科教+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组织模式,充分发挥科教单位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联合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农民合作社,巩固扶贫成果,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引领带动周边农民致富;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初步构建起“资源共享、成果共有、利益共沾、责任共担”的运行机制。

通过引种试种,筛选出适宜在贵州兴义石漠化山地种植的芒果、澳洲坚果、油梨、牧草等优势特色作物新品种8个;研发集成山地芒果栽培技术、芒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澳洲坚果早实丰产栽培技术等系列综合配套技术7套;针对石漠化区域“石多、土少、不保水肥”的特点研发了“石山棒棒肥缓释肥”和作物栽培保水剂施用技术;建立新型的采后芒果保鲜技术规程,通过采后保鲜处理,延缓果实软化和果皮转色即延缓果实衰老达到保鲜效果,使芒果货架期可达到约20天。

培育地方特色优势作物产业壮大,选育出“黔热2号饲用型薏苡”和“黔热1号芭蕉芋”,薏苡新品种在黔西南州推广面积达60多万亩,为轻度石漠化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优势作物品种和技术在当地的推广,促进产业兴旺,有力带动了贫困农户的增收致富。

在石漠化地区原种植的玉米亩产值不到300元,在同类地区种植的澳洲坚果投产第三年,亩产鲜果200公斤,亩产值3000元;种植的芒果投产第二年,亩产鲜果600公斤,亩产值5000元;种植的油梨投产第二年,亩产鲜果450公斤,亩产值达到10000元。这只是实施综合治理后第四年的效益。果树一年比一年大,结果一年比一年多,再过三年,芒果、澳洲坚果将进入盛产期,芒果亩产可达1500公斤,产值13000元,澳洲坚果亩产可达500公斤,产值7500元。

在贵州石漠化地区的芒果或澳洲坚果林,以优质牧草(王草、绿叶山蚂蝗、圆叶决明等)、特色地道药材(铁皮石斛、金银花)为主要配置资源,根据林下环境特点开展不同物种间生态配置技术研究,集成研发了坡地间套作种植、高光效带状种植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构建起“上管收入,中管石头,下管生态”的“果-药”、“果-草”、“果-草-畜-沼-肥”等生态循环模式;长期定位监测石漠化山地农业生态环境及其变化,为石漠化生态利用与综合治理模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并评估不同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鼓励石漠化农民改变传统的低效作物玉米和花生种植模式,发展热带特色果树/牧草生态种植模式,实施小规模的圈养,既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水分和土壤养分的资源利用率,又优化了土堆利用结构,土地生产率提高了650-1550公斤/亩,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4.45公斤/(工·日)(芒果/牧草种植模式),使当地农业生产方式得到良性循环,进一步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乡村生态宜居。

果树下间作豆科牧草每年可为果园提供优质绿肥5000 kg,种植5年以后,田房村石漠化区域土壤将增厚5cm以上,“石漠”将变成“沃土”,“荒山”将变成“宝山”。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是一个只有37户147人的布依族小村庄,由于石漠化严重,当地交通路牌标注的地名为“岩窝”,人居和生产环境恶劣,年轻人多数离家外出务工。以该村为试点,建立起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汇聚各方面创新力量协同攻关,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家学堂,专家工作站,建立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目前,田房村共种植芒果400亩,澳洲坚果256亩,林下间作豆科牧草300亩,石斛仿生种植100亩,开展小规模畜禽养殖20户,单项技术增产47.36%,集成技术增产60%以上,成本减少20%以上,提高收入150%以上,人均收入提高到5800元以上,实现了全面脱贫;植被覆盖率提升33.17%,重度、中度石漠化面积减少了26.98%(占示范区总面积比例),进入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果上山、藤(药)盖石、草盖地、畜吃草、粪还田、农民富、乡村美”的景象,石头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昔日岩窝也变成了金窝银窝。

在该示范基地多次召开现场观摩会,其发展模式得到了各层面的高度认可。同时,通过田房村的示范,该发展模式已经推广到云南临沧、贵州黔西南、广西罗城等石漠化严重地区,建立示范基地5个,推广面积80000亩。

石漠化是国家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难点和重点,项目组通过不同作物的配置方式实现了石漠化区域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为石漠化区域的发展提供新的路线,为十九大重点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二十大的顺利召开清除了障碍。


 
Baidu
map